2025-11-16 18:31:09
11月16日,在“2025人工智能+”大會上,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(fā)表演講。他稱中國在AI領域過去五年進步驚人,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陣,未來應多培養(yǎng)尖端創(chuàng)新人才。他還指出人工智能機器人是科研高地,具身智能可助力人類工作,AI將給科研帶來巨變。同時,他提醒注意AI安全風險,并提出解決方案,強調建立國際共識,稱中國AI發(fā)展前景遼闊。
每經記者|可楊 每經編輯|黃博文
11月16日,在“2025人工智能+”大會主論壇上,圖靈獎得主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及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姚期智發(fā)表主旨演講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在現場注意到,姚期智提到,中國在過去五年中在AI(人工智能)領域開展了令人驚訝和欽佩的工作,特別是在大模型技術演化和具身智能方面。“過去5年,中國從曾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,到成功躋身國際第一方陣,部分領域更實現全球領先?!?/p>
在他看來,中國未來不缺應用人才和場景,最重要的是多培養(yǎng)尖端創(chuàng)新人才。
對于AGI(通用人工智能),姚期智表示,其定義是能夠讓機器在復雜場景具有類似于人的認知推理能力。“如今的人工智能可以實現部分功能,但離AGI的理想還有一些距離?!?/p>
姚期智認為,具身智能需要一個硬件的身體、一個負責行動穩(wěn)定與敏捷的小腦以及一個能夠進行認知、決策和規(guī)劃的大腦。
在他看來,人工智能機器人是科學研究的高地,原因在于其需要研究如何將大語言模型變成具有物理知識、能夠了解世界的智能。
在經濟與產業(yè)維度,姚期智指出,具身智能有望彌補機器人產業(yè)以往較為呆板的短板——讓機器人既具備“小腦”的動作協調能力,又擁有“大腦”的決策認知能力,進而助力人類高效完成各類重復性的工作。
在科學智能(AI for Science)層面,姚期智預言,AI不僅能賦能普通產業(yè),更將在人類所認為的最高智能的領域,即科學研究層面,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“我們過去幾十年做科學研究的方法,基本上在五年、十年以后會很不一樣。”
姚期智指出,過去被視為具有科學家特性、適合做科學家的人,在未來五年、十年以后不見得能夠成為最好的科學家?!皩砣魏我粋€科學團隊都必須是科學家加上大模型之類的人工智能,這個團隊才是將來最有競爭力的單位?!?/p>
在主旨演講中,姚期智也指出了AI的安全性問題。首先,AI算法天生具有不魯棒(魯棒性指系統在面對異常輸入、噪聲干擾或環(huán)境變化時仍能維持穩(wěn)定性能的能力)、不確定、不可解釋、不善于抵抗惡意攻擊的性質。這在應用層面可能會沖擊社會價值和倫理,例如隱私保護問題。
其次是對就業(yè)的替代。姚期智表示,這一問題已非遠慮,而是近憂?!?span id="1rrtf1bzzp" class="">現在我們已經看到,在亞馬遜、谷歌、微軟這些做AI特別好的公司里出現了很多裁員浪潮。”
此外,姚期智提到了AI的生存性風險。他將其與生物科技進行了對比,后者的危險在于被恐怖分子等惡意使用,而AI的風險更進了一步,因為AI非常像人。
面對這些風險,姚期智也給出了解決方案。他認為,這催生了一個全新的交叉領域,該領域需要AI、密碼學、博弈論等多種學科的融合。“對于生存性風險,最有效、最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研發(fā)出可以證明是安全的AI系統?!?/p>
同時,姚期智強調了建立國際共識的重要性。他表示,在科學發(fā)展的基礎上,在區(qū)域和全球減少風險需要建立國際共識。
在演講的最后,姚期智總結道,多年的科技進步與積累,讓人工智能發(fā)展得到新動力,大模型的出現帶來了人工智能的新潮流,有無限發(fā)展機會。從中長期來看,走向AGI、賦能科學、建設安全可靠的AI,前景遼闊,影響深遠。“我們必須不斷地創(chuàng)新突破,中國不缺應用人才和場景,最重要的是多培養(yǎng)尖端創(chuàng)新人才?!?/p>
封面圖片來源: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-VCG211550173673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