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陽觀察 2025-08-21 21:39:16
8月20日,烈日灼灼。無人機掠過遂資眉與成資渝高速交會的資陽雁江中和樞紐上空,174根墩柱如巨人手臂般破土而出——成渝高速擴容項目控制性工程資陽雁江中和樞紐正以驚人速度“生長”。
這并非普通施工??鐑蓷l既有高速、編織16條匝道、縫合三條高速動脈,在川中軟土地基上完成這一切,相當于在高速公路的“心臟”地帶實施一場不容有失的搭橋手術。待2028年全線完工,這里將成為國內中西部極為罕見的“六肢樞紐”。
航拍資眉與成資渝高速交會的資陽雁江中和樞紐。
少占地降成本 五層立交壓減到三層
建設現(xiàn)場,巨大的吊臂在成資渝、遂資眉高速上空緩緩移動。工人在離地20米的支架上綁扎鋼筋,旁邊就是高速上呼嘯而過的車流。
建設現(xiàn)場。
“目前正推進橋梁下部構造,即將開始上部預制梁生產和匝道現(xiàn)澆梁施工?!彼拇ǔ蓛扔甯咚俟酚邢挢熑喂举Y陽代表處管段工程師張彬說道。
作為成渝高速擴容的控制性工程,中和樞紐堪稱“超級立交”——由1座主線橋和13座匝道橋組成,總橋長超5.5公里,建成后將實現(xiàn)成渝擴容主線、成資渝高速、遂資眉高速三條高速公路的全互通轉換。
與常規(guī)兩條高速交叉的“四肢樞紐”(通常8條匝道)不同,中和樞紐是罕見的“六肢樞紐”,共有16條匝道其中新建10條、改建3條、利用原有3條。
建設現(xiàn)場。
“普通六肢樞紐通常要搭5—6層,我們通過精細化設計,壓減到3層,大幅降低工程規(guī)模和社會成本。”張彬舉例說,國內類似規(guī)模的樞紐主要在沿海發(fā)達地區(qū),比如上海滬嘉杭樞紐,作為全國最復雜渦輪立交,為六肢交叉、5層結構。
為實現(xiàn)“少占地、降成本”目標,項目設計團隊借助 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術,反復校核16條匝道的空間關系,就像給復雜的血管系統(tǒng)梳理脈絡,確保它們在有限空間里互不干擾、順暢通行?!罢驗榻Y構層次減少,我們采用了跨徑更大、架設更方便的鋼結構橋梁,能在基本不影響既有道路通行的情況下完成架設?!睆埍蜓a充道。
建設現(xiàn)場。
不過,當?shù)氐能浲恋鼗透咚坏叵滤?,成為“攔路虎”。中和樞紐12聯(lián)現(xiàn)澆梁中,有10聯(lián)要“踩”在軟基上。為此,項目設計團隊開展精細化建模與分析,改用樁基+貝雷梁的復合支撐體系,為橋梁筑牢根基。
“中和樞紐的建設更像一場‘神經外科手術’——需要統(tǒng)籌結構、功能與人文三大維度,實現(xiàn)真正的協(xié)同優(yōu)化。”張彬表示,除了常規(guī)的工程設計,團隊還基于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戰(zhàn)略,開展交通量預測、交通組織優(yōu)化與駕駛適應性研究,只為讓這座“超級立交”真正成為推動成渝地區(qū)“血脈相通”的關鍵節(jié)點。
不改道少擁堵 車輛洪流中完成“心臟搭橋手術”
成渝高速擴容通車后,中和樞紐將讓成都東南向、重慶西北向、資陽到眉山、遂寧方向的車輛快速轉換,少繞路,讓三條干線無斷點轉換。但帶來便捷的同時,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施工挑戰(zhàn)——全部工程需在成資渝、遂資眉兩條日均流量3萬輛的高速上方完成。
“這也是一場難度極高的‘心臟搭橋手術’”。張彬表示,跨兩條既有高速施工,安全風險高、交通疏解壓力大,需要非常謹慎。為保障安全順利施工,公司構建了“防、控、調、應”四位一體防護體系。
物理防護是首要屏障。項目設置了移動式防護棚,覆蓋施工區(qū)車道,頂棚采用鋼板+橡膠復合層,形成剛性防護層,物理隔絕風險。同時,設置分區(qū)段交通引導,500米過渡區(qū)限速60公里,300米作業(yè)區(qū)限速40公里,配爆閃燈和反光標簽。
智能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則像實時心電圖儀,全天候捕捉車流動態(tài)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危險立即報警。項目團隊選擇在凌晨0點到5點的車流低谷期施工,并調整了鋼箱梁分段,避免架梁時鋼箱梁投影在行車道上,并建立“1分鐘報警—3分鐘處置—5分鐘恢復”機制應對突發(fā)情況。
智能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。
目前,中和樞紐樁基施工完成97%,墩柱完成28%。按計劃,2025年將完成所有樁基及405根墩柱、155個蓋梁等施工。
2028年,成渝高速擴容項目建成通車后,設計通行能力將在原日均6萬輛的基礎上增加至10萬輛。
更為深遠的是,中和樞紐直接連接天府國際機場與資陽臨空經濟區(qū),推動空港物流與高速路網深度融合,并串聯(lián)起川東-川南經濟走廊,通過貨流分流與線路優(yōu)化,整體提升路網效能,持續(xù)為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。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