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15-10-11 15:49:06
進入9月,結構化債券產品的收益率正面臨分化。上半年整體收益不錯,最近供需情況發(fā)生變化,倉位在調整,且接近年底資金要回籠,不少投資機構正在考慮獲利了結。
每經編輯|每經記者 施娜 陸慧婧
每經記者 施娜 陸慧婧
今年以來,由于股市向好帶動二級債基及可轉債凈值飆升,部分投資債券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已經累積接近100%的收益。
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,截至10月7日,券商資管發(fā)行的集合理財計劃中,太平洋紅珊瑚穩(wěn)盈進取級、海通年年升風險級兩款產品今年以來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分別增長86%、97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結構化債券產品凈值近期正呈現出波動幅度不大、趨于平坦的態(tài)勢。對此,浙江某業(yè)內人士在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上半年整體收益不錯,最近供需情況發(fā)生變化,倉位在調整,且接近年底資金要回籠,不少投資機構正在考慮獲利了結。
結構化債券產品收益面臨分化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注意到,進入9月,結構化債券產品的收益率正面臨分化。
以一款產品為例,海通"年年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"說明書披露,相比債券基金,該資產管理計劃還可投資貨幣市場基金、債券型基金、分級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優(yōu)先級份額。除此之外,作為一款分級債券型產品,海通年年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優(yōu)先級份額和風險級份額比例不低于5:1且不超過10:1,這意味著海通年年升風險級初始杠桿比例在6~11倍之間波動,而債券分級基金份額比例一般為7:3,即初始杠桿為3.3倍。
其二季度資產管理報告顯示,海通年年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在二季度投資基金占比62.45%,債券投資占比33.71%,前十大證券投資明細中,長信利豐債券基金、國富強化收益?zhèn)?、天弘安康養(yǎng)老混合基金、申萬證券A、非銀行A等績優(yōu)基金產品在列。
今年以來,該產品單位凈值從2.4898上漲到2015年5月25日的4.0033,漲幅達60%;在經歷一個階段的下跌之后,7月8日落到最低點,凈值只有2.3646。緊接著,該產品又逐步回升,到8月31日,單位凈值達到4.8039,不到兩個月漲幅高達103%。
不過,隨著債市收益率逐漸走低,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表現分化。自9月以來,海通年年升風險級漲幅不到1%,且最低凈值下探至4.8233,最高漲至4.9374,波動幅度僅為2%。
除了海通年年升風險級,太平洋紅珊瑚穩(wěn)盈進取級自9月以來漲幅也不足1%,通過上述產品凈值走勢發(fā)現,太平洋紅珊瑚穩(wěn)盈進取級最近1個月內波動幅度也已不到4%。
"一些券商債券集合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幅度很低,或從側面說明了投資經理已經降低倉位運作。"一位券商集合理財分析師稱。
而上海某券商資管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(jiān)坦言,近期債券市場機會越來越雞肋,近期組合倉位中,現金占比最大,未來也更加關注股市調整帶來的二級債基投資機會。
與此同時,另一部分券商債券型集合理財產品凈值則繼續(xù)走強。財通"月月福2號"9月以來凈值增長超過7%。
債市"黑天鵝"會否重演?
回顧債券市場上一輪熊市--2013年債市上演"黑天鵝",很多同類產品都普遍面臨虧損,一些產品更是曝出巨虧。
據悉,"華潤信托·穩(wěn)益6號(興拓-三寶2期-中銀債富)結構化固定收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"成立于2012年12月28日,2013年12月27日終止。在最后清算時,這款產品表現不如預期。
根據華潤信托官網公布的數據,穩(wěn)益6號在正式成立后不久的2012年12月31日收盤,其凈值為0.9998元;2013年3月29日,凈值為0.9992元;2013年6月28日為1.0007元,但到2013年9月30日又跌到0.9797元。
2013年債券結構化產品凈值的回撤還歷歷在目,目前多數投資者已經開始擔心"債市危機"會否重演?
上述券商資管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(jiān)分析認為,大部分券商債券型集合理財結構化產品的投資比例中,固定收益類資產合計市值占資產總值的比例為0~100%,這也意味著當市場出現風險,投資經理可以將倉位降低至零,因此,結構化債券產品的潛在風險,首先取決于投資經理對后市的判斷,不過考慮到風險來臨時,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壓力,屆時投資經理調倉也會面臨一定的困難。
上述浙江業(yè)內人士則認為,債券市場受供需影響、宏觀經濟形勢等諸多因素影響。目前債市的情況不能與2013年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情況進行簡單比較,隨著債券市場利率屢創(chuàng)新低,一些投資機構認為投資意義不大,正在逐步調低倉位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